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招聘 >> 就业指导 >> 正文

老员工树立正确求职心态 适应社会提升就业力

2017年06月15日 11:09  点击:[]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老员工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0~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31、660、680、699、727、749和765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老员工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老员工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老员工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一、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员工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老员工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老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老员工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老员工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员工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二、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集团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老员工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老员工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老员工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老员工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老员工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老员工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三、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老员工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老员工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老员工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老员工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老员工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员工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老员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员工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四、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老员工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老员工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员工调整就业心态”,“员工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员工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老员工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老员工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老员工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老员工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老员工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老员工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老员工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老员工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老员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老员工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老员工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五、增设创业课程 人大代表为老员工就业支四招

“如今我国的老员工就业难,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原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说:“应该正视这个现实,至少可以从四方面入手进行解决。”  

“一是调整专业设置。目前我们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很难说合理,因为专业设置权在教育部,而各地的需求不尽相同,像新疆和上海对人才的需求就有很大区别。应该实事求是,本着为员工负责的态度来设置专业,毕竟员工毕业后就失业,学校是有责任的。比如我们的机械专业,应该着力培养机械设计,而不过多强调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现在的品牌大多来自国外,自己设计的没有几个。”  

樊明武说,其次要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就是指挥棒,如果这个指挥棒出了问题,那后果就比较可怕。“比如现在一些医学院招聘人才、评定职称,不是考核具体看病能力,而是看发表论文情况,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这反过来也导致高校的教育出现一些问题。”  

“第三是增设创业课程,实现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转变,也就是说,与其去社会上找工作己创业,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锻炼了各方面能力,也能帮助其他人实现就业。”  

“最后,要帮助调整员工的就业心态,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要知道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佳位置。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应该认识到,要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